上下五千年的轮回,消散了春秋战国时飞沙走石的狂暴,卸下了大秦帝国激进贪婪的暴戾,褪去了大汉王朝温文儒雅的外衣,掩盖了三国两晋寒光熠熠的剑影,继两百余年的盛唐余两宋的繁华之后之后,我们来了明代盛世。理学的璀璨夺目,明朝都市文化的繁荣、士人文化的兴盛、科技文化的奔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张、郑和远洋航行等方面均中华文明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本书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行了叙述,通俗的展现了明帝国两百多年的全貌。
序言 “一夜煤山忽如梦,惘然时分梦已断” 明朝,中国历史上由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368年至1644年建国的276年间,有褒有贬、有喜有悲、有爱有恨,不禁让人为它的繁盛赞叹,为它的衰落唏嘘。 纵观明朝全史,似乎充斥着鄙夷晦涩,难以见人的阴暗:无事不探、令人闻风丧胆的厂卫制度,挥之不去的文字狱,…… 1 动荡:得国之正 无过于农 “命运终是公正的,它不会把你承受不了的苦难强加给你。” 曾有人在网上发起过一个投票,选出明朝哪个皇帝的童年是最不幸的,明太祖朱元璋以71%的超高人气稳居榜首。对于朱元璋其人,大多数人的印象只怕还停留在他那标志性的“鞋拔子脸”上,至于其他的生平往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个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的血性男儿,…… 2 初定:复兴唐宋 重开大汉 自从登上帝位,朱元璋就在谋划一件大事——废宰相。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朱元璋是农民皇帝,这个无产阶级的身份从不掺假。这会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位农民起义成功的典范——汉高祖刘邦。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是,刘邦在起义之前是亭长,大小算个官。只要是官员无论大小都是吃皇粮的,就不算纯粹的农民。而朱元璋确是纯粹的…… 3 政变:靖难之役 重定江山 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终于摆脱掉了朱元璋那巨大的身影,成为年轻的建文帝。这是一位同他父亲朱标一样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的皇帝。和他的祖父朱元璋以及他的叔父们相比,朱允炆不免过于腼腆和温顺了一些。他所受的儒家教育并没有赋予他太多的自信和坚强,以至于他登上皇位后,虽力图改革积弊,却招致了祸患。 不过,朱允炆的良…… 4 盛世:文韬武略 远洋外贸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山鼻祖朱元璋是一位实打实的粗人,这一点除了让明朝的第一印象被烙上了厚厚的农民风以外,整个明朝的皇帝们对于做学问一事,好像都不那么热衷。 不过,这个朝代里还是出了些堪称世界第一的好成绩的。比如永乐年间,朱棣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的《永乐大典》就被后世冠上了“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5 隐患:仁宣之治 盛极而衰 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也就是永乐大帝,生育了性情截然不同的两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性情宽厚和善,喜爱文学和诗经,对于儒学以及儒学所宣扬的治国理念尤为认同,而二儿子朱高煦则武学精进,喜爱兵马之数,和哥哥朱高炽偏爱躲在书房里看书研习完全不同。 这样性子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人,如果出生在寻常百姓家,或许他们可…… 6 转折:兄弟情仇 家国兴亡 皇家的骨肉亲情向来比平民家庭淡薄得多,即便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未必能亲切到终老。何况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皇权立场的不同而淡漠了亲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和其他争权夺利的兄弟不同,朱祁镇和朱祁钰的不和睦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生性淡漠的朱祁钰从来都不是权力的爱好者,而在明英…… 7 挣扎:乱臣当道 大明当乱 做皇帝是个苦差事,从古到今,凡名垂千古的明君都是从早干到晚的“工作狂”,国事繁忙起来,秉烛夜谈、通宵达旦都是寻常不过的事情。且不说远的,朱元璋刚刚称帝的时候,批阅奏折的速度和强度那是十分了不得的,据统计,这个出身草根的明朝开国皇帝曾经创下了八天批阅奏折一千六百份的“辉煌”。明初国家能从战乱后的百废待…… 8 祸害:日落黄昏 光辉不再 万历皇帝,人如其号,在位48年,近半个世纪的掌权时间,使他成为大明王朝276年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可惜,对于“皇帝”这样一份特殊的职业,时间长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毕竟当得越久代表经历的事情就越多,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于是“明亡于万历”的理论就压在了他的头上,尤其是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不出宫…… 后记 明朝,一个距今三百多年的古老封建王朝,功过是非,盖棺难定论。 功,政治上结束了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成为汉人最后的一个王朝;文化上人才济济,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为人们思想的进步提供了源泉,于谦、海瑞、张居正从制度上扶正明王朝前进的船舵;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让明朝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集散地。 过……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