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及《续街道的美学》为基础,系统整理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内相关著作的主要结论,阐述街道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理清街道的分类、构成要素、比例和尺度;同时,探讨街道与城市的关系,街道承载的行为活动,街道研究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内容,为城市近人尺度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以应对中国城市“只有城市、没有生活”的现状。
前言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涉及诸多建筑理论及知识,同时结合作者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在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这两部著作涉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 一、街道的概念 1.1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承载了历史与现代,如政治事件、大众狂欢、生活情景、社交活动、观光购物等。街道是人们生活之所,承载了对城市的想象和思考。摄影家、画家、电影导演,各类艺术家都在不舍昼夜地挖掘街道的潜力,因为,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不过就是几个房间、几条街道和熟识的几个人。克里尔(Robe…… 二、街道的构成 英国建筑学家H. B. 克雷斯韦尔1958年在《建筑评论》中撰文,描述了19世纪末伦敦的景象,小巷、短街和院子提供了近人尺度的城市积极空间,其中有各种服务设施,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好的慢生活”,由于卫生条件、设施质量的限制,尘土、噪声、异味使街道成为市民想要躲避的城市空间。相同的空间格局和…… 三、街道空间体系 《街道的美学》并没有从技术层面描述街道与城市结构的关系,但表达了街道作为衔接城市道路和建筑的媒介所具有的意义。根据日本的现行法规,除小区规划中允许者外,建筑用地以直接面向道路为原则。因此,用地连接道路的数米宽的地面,用什么空间观念有魅力地加以处理,和街道的构成及风格有着密切关系(第32页)。街道以线…… 四、街道的美学 建筑界面是街道色彩和质感的主体,其材料使用对街道的色彩与质感影响较大,芦原义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筑色彩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谨慎地使用中间色,尽可能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若使用彩色,可在小面积部位,如门、桌椅、地毯和照明灯具等活动部分,大的不动的部分不宜使用(第223页)。但是,在街道空间中,还有其他诸多…… 五、研究街道课题的理论与方法 街道的概念、构成、空间体系、美学特性本就无法用单一而明确的方式阐述;同时,城市街道与我们一样,面临不确定的未来——全球化、城市化、信息爆炸、商业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化街道风格已然出现。前文提到的地下街道和空中街道也并没有那么非主流。人类经过几万年的发展,由穴居和巢居来到地面,现在又重新进入…… 六、结束语 从第一次阅读《街道的美学》开始,笔者就持续关注了城市街道的相关问题。在“街道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其意义何在”的思考过程中持续地遭遇困惑,才发现要想更好地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应从更大的系统——城市空间的角度去开展研究。由此,也涉及很多概念的辨析,比如被很多规划师和建筑师挂在嘴边的“公共空间”和“开放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