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九世纪欧洲影响巨大的浪漫派作曲家瓦格纳的独特传记,主要围绕瓦格纳的著作、音乐作品、朋友和所谓的敌人之间展开。
以词典的形式用二十多个英文字母来串联起瓦格纳人生中重要的人事,讲述了瓦格纳与贝多芬、海涅、尼采、叔本华、路德维希二世等十九世纪欧洲各界名士间的交集,以及他为德国歌剧不断改革的一生。
本书是十九世纪欧洲影响巨大的浪漫派作曲家瓦格纳的独特传记,主要围绕瓦格纳的著作、音乐作品、朋友和所谓的敌人之间展开。
以词典的形式用二十多个英文字母来串联起瓦格纳人生中重要的人事,讲述了瓦格纳与贝多芬、海涅、尼采、叔本华、路德维希二世等十九世纪欧洲各界名士间的交集,以及他为德国歌剧不断改革的一生。
理查德·瓦格纳在欧洲音乐史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重一笔,对后世影响甚远。瓦格纳是德国歌剧的先锋,似乎德国歌剧也在他这里达到顶峰,至少,到目前来看是这样的情形。但二战期间,希特勒与瓦格纳家族的关系使瓦格纳的音乐蒙上了一层阴霾。 瓦格纳的一生经历复杂,跌宕起伏,毁誉参半。他历经革命失败,巴黎受难,瑞士隐居……
夜读 Abendlesen 入夜,万物归寂,一灯荧然,书房内,古籍善本累累。瓦格纳坐在镶着紫色绒布的靠椅上,气定神闲地捧着《浮士德》,语调沉缓。虽然,过去四处漂泊,但他那萨克森的口音,却始终未变。 北方有锐齿魔神向你进犯, 他的舌头像利箭一样刺人; 东方来的魔神,使万物枯干, 要从你肺里摄取养分。 ……
拜罗伊特 Bayreuth 世间诸多名胜,并非因其有瑰丽之山形地貌,或是流泉飞瀑,或是奇松怪柏,而闻名于世。诸葛亮居隆中,则使该地多了几分道骨仙风之气;林和靖在西湖种梅养鹤,便使西湖添了几分野逸;高更遁世隐居于塔希提岛,而使该处多了文明的气象。这便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拜罗伊特,位于德国南……
《马内塞手抄本》 Codex Manesse 瓦格纳想必知道《马内塞手抄本》,因为《唐豪瑟》里的维纳斯堡和圣女伊丽莎白的原型出自该书。1748年,约翰·雅克布·博德默尔(Johann Jakob Bodmer)首次选编该手抄本中的部分诗歌,于苏黎世结集出版;全集则于1758年出版。从最初的手抄本到印……
《未来的艺术作品》 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 《未来的艺术作品》是瓦格纳过了而立之年后的理论著作,也是继《艺术与革命》之后的作品。 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失败后,为躲避追捕,瓦格纳隐居苏黎世。他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未来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事后,他写信给柏林的乌利希,说自己将……
爱德华·汉斯里克 Eduard Hanslick 2013年11月20日,《中华读书报》刊登一文《“乐神”或“魔鬼”?》,文中提到爱德华·汉斯里克,文字如下: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在维也纳首次登台落幕时,观众纷纷拥向最具影响的评论家爱德华·汉斯里克,一齐问他最不喜欢剧中什么,汉斯里克斩钉截铁地回答……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 在19世纪,能目睹李斯特的演出,是件幸运的事。 古人云:英雄要早得风云。李斯特凭借精湛的演奏技巧,年仅16岁就在巴黎做上了音乐老师。其实,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父亲早逝,未成年的李斯特只能挑起家庭的担子。生活在20世纪之前的人,令人羡慕,其原因之一便是可以心无旁……
格奥尔格·赫尔韦格 Georg Herwegh 格奥尔格·赫尔韦格是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 像许多政治家一样,他经历过战争,曾经与马克思一道工作,思想上倾向于社会主义,不过,后来他与巴枯宁投奔无政府主义去了。 赫尔韦格的家境谈不上富庶,也无深厚的家学渊源,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小时候,他在拉丁语学校……
汉斯·冯·比洛 Hans von Bülow 比洛有一双神经质的眼睛,眼神里流露的是忧伤。他的妻子科西玛离弃他后,投奔了他的老师瓦格纳。令人费解的是,在婚姻破裂后,他还为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担当过音乐指挥。后人可以认为比洛不像个爷们,非但不教训这个给自己戴绿帽的小人……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海报 出自Hans Mayer,Wagner,Rowohlt……
约翰娜·罗希娜·瓦格纳 Johanna Rosine Wagner 瓦格纳的母亲约翰娜是当时萨克森·魏玛公国王子的私生女。自她降生后,生父从未见过她一天,但她一直受到父亲的供养。1798年,她与做警察工作的瓦格纳结婚。他们一共生育了九个孩子。在小瓦格纳七个月大时,其父死于伤寒,后约翰娜转嫁给小瓦格纳……
瓦格纳与路德维希二世,1876年登于《跳蚤》杂志 出自Udo Bermbach,Mythos Wagner,Rowohlt Berlin……
《罗恩格林》 Lohengrin 罗恩格林,一位圣杯骑士。 《罗恩格林》和《帕西法尔》皆有关骑士。在瓦格纳心中,骑士和吟游诗人乃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潇洒一生,不羡荣华,只为情义二字,这与魏晋名流多少有些相似。科西玛在1878年8月4日有日记如下: 瓦格纳说:《堂吉诃德》实为真正的圣杯骑士,我与他如何区……
玛蒂尔德·维森多克 Mathilde Wesendonck 玛蒂尔德是贵族之后,从小浸染文学艺术,好诗词曲艺。她有一幅肖像画,画上她的衣香鬓影,举手投足,无不使人顿生“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之想象。她心怀仁爱,乐善好施,对穷困中的瓦格纳显得格外友善。这是让瓦格纳对她产生幻……
《歌剧与戏剧》 Oper und Drama 1849年,革命失败,瓦格纳精神颓唐,暂避苏黎世。苏黎世山水秀丽,宁静旷远,瓦格纳游目骋怀,思绪万千。《歌剧与戏剧》是瓦格纳的一部重要著作,成稿于1850年至1851年间。时值李斯特在魏玛宫廷歌剧院担任指挥,他力挺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并亲自指挥,演……
巴黎 Paris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欧内斯特·海明威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于1861年4月1日在《欧洲评论》上发文写道:一位德国作曲家,曾长期生活在我们中间,却不为人知,他贫穷,默默无闻,靠一些微不足道的生计过活,可……
宗教 Religion 1831年,瓦格纳18岁。这一年,达尔文22岁,乘“小猎犬”号航行南美,考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开始考虑“生物进化”的问题。五年的旅行,让原本是基督徒的达尔文转变信念,成了博物学家。德国学者海因茨·史腊斐在其书《德意志文学简史》中写道:19世纪哲学家和文学领域的先锋都是公开的……
施诺尔·冯·卡罗斯菲尔德 Schnorr von Carolsfeld 苏珊·桑塔格的文集《重点所在》中,关于施诺尔·冯·卡罗斯菲尔德,有段文字如是描述: 1865年,当第一个扮演特里斯坦的男高音歌手施诺尔·冯·卡罗斯菲尔德在慕尼黑的第一场演出后病倒时,他和瓦格纳都担心他是因为扮演角色时那前所未有的……
《唐豪瑟》 Tannhäuser 《唐豪瑟》是瓦格纳创作较早的一部歌剧,唐豪瑟是剧中男主角的名字。瓦格纳在而立之年,写出了《唐豪瑟》,可谓年轻气盛,火力十足。 18世纪的德国,歌德、席勒掀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大幕,德国人称之为“狂飙突进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注重表现人性中的感官享受,耽于刻画爱恨情……
《温蒂妮》(水妖) Undine 《温蒂妮》是一部由德国作家霍夫曼创作的魔幻歌剧,它的创作源于德国作家穆特·富凯(Motte Fouqué)的小说《水妖》(Undine)。如今的人们认为霍夫曼的诗歌成就高于其作曲的成就。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干将约翰·威廉姆曾经绘有一幅油画《温蒂妮》。温蒂妮是指貌美年轻的……
威尼斯 Venedig 威尼斯,令人神魂颠倒,而又让人充满了猜疑——这个城市一半是神话,一半是陷阱;在它污浊的气氛中,曾一度盛开艺术之花,而音乐家在此获得灵感,奏出令人销魂的旋律。 ——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 威尼斯在欧洲人眼里显得别样而多姿多彩。它占据亚得里亚海的独特位置,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靠……
瓦格纳学派 Wagner Schule 赫尔曼·列维 赫尔曼·列维,一个才华横溢的指挥家。他在瓦格纳生命后期,担任拜罗伊特剧院的音乐指挥。瓦格纳高度认可列维精湛的指挥水平。不过,列维出生于犹太家庭,这给他和瓦格纳以及瓦格纳家族的关系埋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列维的家境富裕,其母亲的家族是曼海姆有名……
苏黎世 Zürich 苏黎世四围皆山,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苏黎世湖坐落其间,湖水静谧,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象。然而在19世纪,诸多革命流亡人士,包括瓦格纳、费尔巴哈、赫尔韦格等闲聚此地,苏黎世城遂成为他们的后花园。20世纪初,艺术史上著名的“达达艺术”小组,便诞生于该城。时空变幻,物是人非,人们似……
1813年 5月22日,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其父为警察。 1814年 瓦格纳的父亲去世,母亲嫁给演员兼诗人路德维希·盖尔。后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1822—1827年 瓦格纳就读于德累斯顿教会学校。 1828—1830年 就读于莱比锡理克来高中。 1830年 就读于莱比锡托马斯学校。 1831年 就读……
1. Anne Frank. Anne Frank Tagebuch [M].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5. 2. Joachim Köhler. Friedrich Nietzsche und Cosima Wagner [M]. Rowohlt Tasche……
书稿即将付印出版之际,恰逢樱花谢幕之时,石阶青苔上,红褐色的花心散落一地,顿时令我想起一周前,满树樱花绽放、妖娆无限的美景。瓦格纳与科西玛时常在园中观花,时节更替,花开花谢,他们也少不了长吁短叹,就像我此时的心境。出版在即,书中诸多人物,犹如落花流水,有点惜别的意思。想到当初写瓦格纳,只是有感于他传……
书稿付梓在即,看到出版社传来的电子文件,已有一番别开的面貌,仿佛孩子论嫁,经里里外外打扮后,活脱一派崭新的气象。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李邦耀、杨国辛先生对我写作的鞭策与鼓励;也感谢王寅冰先生在德国为我觅书,使我写作时有翔实的资料;也要感谢陈永战、张建鹏、耿贵忠先生给我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时常就书稿中……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