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位在一线从事了3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研工作者的《论语》阅读笔记。 作者从2006至今,用还原生活的思路,从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角度来读《论语》、读孔子,除了解读文本的意思、理解孔子的思想智慧之外,还通过这样的阅读来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中“知人论世”的观点,读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性情孔子来。
序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已被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工作者肩负重责。 拜读何伟俊主任的《〈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后,我有几点感触颇深: 一是敏而好学。我们常说“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如何认…… 序二 在苏州,2002年春天,天赐庄校园里,我与伟俊兄第一次相遇。那天阳光明媚,课间,我们聊天,他谈到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留下”: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还说他办读书班,带着老师们一起读书,他是小学语文教研员。我高兴极了,没想到,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我们竟有如此多的相同。 有了第一次相遇的…… 《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代自序) 提起孔子,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可是,说到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情、脾气,他的心愿、烦恼,他的高明、软肋,等等,能说上来的恐怕不多。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孔子”只是一个符号、概念——大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其实,孔子是个活生生的可亲可敬的人,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生活智慧,有时又…… 学而篇第一:为学之本 《论语》共20篇,许多篇主题相对集中。但作为《论语》首篇,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几乎覆盖了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仁、孝、礼、信、道、为政等,其重点是孔子的学习理念和哲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以孔子的这三句话开篇是孔门弟子的…… 为政篇第二:为政有方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除了教学、做学问,另一个理想就是自己从政或希望弟子从政,去改善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让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论语》中,问“政”、问“仁”内容丰富。孔子讲“仁”,大多指向“政”——有了仁德,才有好的政治。 总览《论语》,纵观孔子,其社会价值追求主要有两大方面——美好的政治追求和仁德…… 八佾篇第三:执礼贵诚 这一篇的主要内容是礼。礼亦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象形字典”网)。礼的本义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引申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仪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初期必须抱团成群才能对付老虎、狮子等猛兽…… 里仁篇第四:仁义之道 在氏族社会,“仁”本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情感。孔子把“仁”发展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其中包括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义”本来的意思是合理、公正。《论语》中以讲“仁”为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将“仁”和“义”合为一体,“仁义”成…… 公冶长篇第五:寓教于评 这一篇大多记述孔子对其弟子和他人的评价。评价是人与人交流互动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教育必需的策略。评价是双刃剑,好的评价给人鼓励和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不好的评价让人萎靡不振、不思进取。 从孔子对人的评价,可以感受他的教育智慧以及他为人的价值取向。孔子对人的评价是多元和开放的,不以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他人;…… 雍也篇第六:情理师爱 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据李零先生考证,孔子有弟子77人,分两类:一类是“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的,有35人;另一类是“无年及不见于书传”的,有42人。(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山西人民出版社) 这样的弟子数量,再加上“孔门十哲”的质量,古今中外无出其右者,堪称教育史上的…… 述而篇第七:我心昭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汇编,全书分为20篇。粗粗看来,篇与篇之间没有明显关联,每一篇缺乏内在联系。不过,细细阅读,也能发现全书有个大概的时间线索——从孔子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沉稳通透。有些篇的内容相对集中,具有内在的系统性:《里仁篇第四》相对集中地谈仁;《…… 泰伯篇第八:先贤至德 上篇孔子曾两次说到自己“好古”——“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篇第七》第1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第七》第20章)有些人评论孔子好古是喜欢古代的礼制,所谓“克己复礼”。透过作为管理制度、人伦规则的礼,孔子更喜欢古代先贤的美德。古礼,…… 子罕篇第九:真人孔子 这一篇类似于《述而篇第七》,由孔子自己的话和别人对孔子的评价组成,表现了孔子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丰富生动的形象和风采。孔子讲自己卑微的出生——“吾少也贱”(本篇第6章);叹自己老年的悲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本篇第9章);说自己的后事——“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 乡党篇第十:风仪翩翩 《乡党篇第十》是《论语》中特殊的一篇。《论语》20篇,主要记录孔子说的话、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以及一些弟子的话,以孔子的话、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为重点,只有这一篇全篇记录孔子的行为表现。像现在的拍客,一个个微镜头、微画面,把我们带到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身边,其容色举止、翩翩风仪,如在眼前。可以想象,弟子们跟着孔…… 先进篇第十一:孔颜深情 《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评价弟子,但还有对弟子之外人的评价。本篇都是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于评价中表现出弟子们鲜活的个性、人生的志向、生活的品行,蕴含了孔子对弟子的勉励和教诲,同时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智慧和境界。 本篇用八章重点讲了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表现了他们深厚的师生…… 颜渊篇第十二:仁者爱人 《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夫子之言和应答弟子之语,其中孔子的直接言说多于应答之语。本篇26章中,孔子答问的有16章,是《论语》里答问最多的一章。问答的内容为问仁、问人格修养、问道德修养、问政等,以仁为中心。孔子的应答既表达了其价值观和道德理想,又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智慧,…… 子路篇第十三:名实之辩 接着上一篇的为政之道,本篇重点谈为政,也就是国家管理、社会管理,那时候主要是指诸侯国的管理。上一篇孔子答问为政有6章,本篇孔子回答为政有7章,自己讲述为政之道有8章,共15章,占本篇的一半。 孔子谈政治,像谈其他事情一样,大多是即时性、情境性和对象性的(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因此,后人把孔子的言…… 宪问篇第十四:仁的权变 读《论语》,越往后读,孔子的形象、性格越复杂、越多面、越立体,笔者能感到身处那个时代孔子的矛盾、纠结,甚至困惑。孔子无疑是仁者、智者、勇者。智仁勇者,真的没有困惑吗?请看本篇孔子的言行和应对。…… 卫灵公篇第十五:君子之质 随着阅读的向前,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心声越来越深沉,也越来越清晰。本篇“子曰”开头的34章,是《论语》中最多的一篇。孔子的话语是其心声的流露,让我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他丰厚深邃的思想和精神及其丰满敦厚的形象。 君子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追求,也是他培养学生的目标。《论语》里孔子谈论君子约有40章,是主要内容…… 季氏篇第十六:举一反三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可指具体的数字,更多的时候表示多。在本篇几章里,有孔子讲交友的“三”、益损的“三”、“三”戒、“三”畏等。其实,交友的道理不止三条,损益的道理不止三项,人之所戒、所畏也不止三点(连“猪”还有“八戒”)。孔子举出“三”,是为了引起弟子的思考,由“举…… 阳货篇第十七:坚守之难 孔子循道已久,温温无所试。很郁闷啊!他郁闷到不分对象,急于把自己卖出去——“焉能系而不食?”(见本篇第7章)他还说过“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第九》第13章)他很想出来干一番事业,可惜没有机会,没有人重用他。这是他的寂寞和悲哀。但这是文化的幸事。一个官僚的孔子,岂能打下中华文化的根基…… 微子篇第十八:意济苍生 本篇主要讲孔子与隐士的三则故事,以其他古代贤者的“出处(chǔ)”(出仕与退隐)衬托之。孔子所处的时代混乱、野蛮,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邦无道”“天下无道”;从另一角度看是生产力、体制变革的时代,但是当时带给众生更多的是困苦和灾难。面对如此现实,有些士人或同流合污,甚至助纣为虐,或大失所望、避世而隐。孔…… 子张篇第十九:群星拱日 当月亮隐去,闪耀的群星是月亮的骄傲。孔子不在了,他的弟子大放异彩。这异彩,绽放的是日月的光辉。正如子贡所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贡称道孔子为圣人,将孔子定格在了中华文化的顶峰,万世留存,永不飘落。 这一篇没有了“子曰”,都是孔门弟子之言,但其背后闪耀出的仍然是孔子思想的光辉和人格魅力。孔…… 尧曰篇第二十:知命君子 总览《论语》,纵观孔子,其价值追求乃两大方面——美好的政治追求和仁德的人格追求。《论语》中,以问“政”、问“仁”居多。其他如孝、敬、恭、信、义、忠、正、恕、惠等,从大的方面都可以归入“仁”的范畴。个体人格修养又是美好政治的基础和内核,也就是李泽厚说的,中国古代“私德”和“公德”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就是…… 主要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6月。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6年6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4月。 吕留良:《四书讲义》,中华书局,2017年1月。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后记:书缘与人缘 阅读《论语》是个缘,神交孔子是个缘。 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生的我,儿童少年时代走过的是文化的沙漠。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除了几本打仗的连环画和《毛泽东选集》,没有读过任何课外书,更不用说古代经典。中师里学了古代汉语,读了古代文选,但是一直视阅读古典原籍为畏途。 一念生一缘。2009年之前,未想过阅读……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