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老僧、卓绝清官、国家祥瑞
操守清廉,治行卓越
允为一时之望,喻百官效法
本书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描写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清官陈瑸治理台湾、治理福建的故事。
陈瑸出身贫寒,却发奋求学,考上功名,中进士,最初任古田县令,后两度出任台湾知县、台湾兵夏道、台湾知府,再任偏沅(湖南)、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
他为官20年,廉能兼备,尤其是在清初收复台湾后不久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治理台湾贡献杰出,深受台湾人民爱戴,被称为天下第—清官。
苦行老僧、卓绝清官、国家祥瑞
操守清廉,治行卓越
允为一时之望,喻百官效法
本书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描写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清官陈瑸治理台湾、治理福建的故事。
陈瑸出身贫寒,却发奋求学,考上功名,中进士,最初任古田县令,后两度出任台湾知县、台湾兵夏道、台湾知府,再任偏沅(湖南)、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
他为官20年,廉能兼备,尤其是在清初收复台湾后不久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治理台湾贡献杰出,深受台湾人民爱戴,被称为天下第—清官。
陈瑸 曾任古田知县、台湾知县、台厦道、台湾知府、偏沅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 康熙 清朝第四位皇帝 张伯行 福建巡抚、江苏巡抚,曾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 李光地 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刘氏 陈瑸第一任妻子 吴秀珠 陈瑸第二任妻子 林伯 陈瑸仆人 梅鋗 福建巡抚 张鹏翮 户部尚书,钦差大臣 张廷玉 ……
年底了,知府的私塾馆也放假了,学生也都回家过年了,陈瑸打好了行装,匆匆地往家里赶去。 一路上,陈瑸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回头看看,却又没发现什么异样。除了三三两两和自己一样匆匆赶路的行人,没有可疑的人,他便照例赶他的路。 过了熙熙攘攘的镇子,前面就到东湖村了,他家就在村子的东边。转了弯,他还是感觉有人……
就要去古田赴任了,陈瑸得把家里一摊子安顿好。原本是想把妻子吴秀珠带去的,还是在去京城的路上,陈瑸就给儿子写了封信,说:“如果这回安排在江西、江南、湖广地方任职,与广东邻省,必去接你妈一同前往,如果安排在北边则不能了。”谁知他点到的那些地方一个都没安排,却被分配到舟车所不能到的福建古田。这里虽然距雷州……
古田的穷让陈瑸感到震惊。半数以上的乡民连房屋都没有,住在哪儿?住在山上自己挖的洞里。而与之相反的是,每一个大的村庄都有一户或者几户富豪之家,住的是亭台楼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日子过得特别滋润。陈瑸了解到,这些大户并不都是商户人家,大多是靠出租田地发家的。按理,这些地主每年应该缴纳很多田……
让乡绅大户按期缴税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俗话说,牵住了牛鼻子再顽劣的牛犊也可轻易驾驭,税收的问题实质上是那些豪绅大户跟官府打太极、玩阴的,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以前的县官不是没有发现问题的症结,只是不敢得罪那些富人,就像吴县丞给他的护官符一样,手里拿着那份护官符,对所有有背景的人都不敢去催粮催税,……
陈瑸经过深入调查访问之后,写出了他的施政纲领,这就是著名的《古田县条陈八事》: 闻之为治者,必先定其规模而后从事,治天下有天下之规模,治一国有一国之规模,治一邑亦有一邑之规模,不先定则事无统纪,条绪纷纭,心中惶惑,莫知所措,其何能令一邑之事各得其理胥?一邑之人相安于治?然所为规模者又非可悬空设想,偏……
陈瑸要调往台湾当知县的消息很快在古田县传开。古田的父老乡亲纷纷前来打听,问陈瑸陈大人何时离开古田,他们准备举行隆重的仪式为他们最尊敬的知县送行。 陈瑸知道,古田的父老乡亲对自己是有感情的,真要走了,他也和乡亲们一样,难舍难分。早在去年,就有几个乡绅自发要给他建庙宇,被他拒绝了。现在自己要离开古田了,……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 早在20年前,台湾经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上收复,但并未归复大清。清朝政府派施琅率大军进攻台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彻底收复了台湾,台湾及其周围附属各岛纳入大清版图。而这时,多年的战争创伤使台湾经济、文化萧条,“民骁悍不驯”,民风与大陆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因为……
该释放的都释放了,唯独有一个人没有放,典狱长悄悄跟陈瑸说:“此人不能放。” “为何不能放?”陈瑸不解地问。 “这人是罗汉门社大首领刘五哥的妹妹,知府大人再三交代,没有他的批示谁都不能提审此人,更不能让此人离开监狱半步。”典狱长回答。 “此人可是知府衙门管辖之囚犯?” “那倒不是。只是因为罗汉门社首领……
福建巡抚梅鋗一直在考察他手下的官员。陈瑸在古田任知县的时候他就留意观察,发现陈瑸这个知县很特别,一是自己非常廉洁,从不取百姓一文,“取一钱与取百千万金无异”。从来不说假话,而且官场请吃送礼,陈瑸概不参与,不请别人,也不送别人,除上司请吃无法推脱之外从不接受别人请吃,更不拿他人分文,这在官场极为难得,……
近一段时间不时有民众来报,说城南普济寺的僧人四处放出话来,台湾不久将有灭顶之灾,天上将下黑雪,地下将要断裂,要求民众捐钱捐物,乞求神灵菩萨保佑,化解此劫。 僧人说说也就罢了,一些地方小吏也跟着起哄,一些乡里的里长还陪同僧人一道跑到乡下农民家里敛财骗物,甚至诱骗妇女,这就不是一般的事情了。 乡间本无事……
刘五哥带人突然赶到普济寺来救陈瑸并非天降神兵,实际上是一种缘分。陈瑸刚登上台湾的土地就跟刘五哥不期而遇,一个是被抓被杀的对象,一个是罗汉门社的首领,就有那么巧,两人坐在同一家饭店同一张桌前,闲谈了那么久,居然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原本危机四伏的,却又化险为夷,这也许就是天意。 而当陈瑸私放犯人之事传开……
作为台湾的父母官,陈瑸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台湾老百姓有饭吃。粮食问题历来是敏感问题,历朝历代都是缺乏或极度缺乏粮食的。 刚好相反,台湾的粮食不是少了,不是缺粮,而是多了,过剩了。由于台湾地区雨水丰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粟米充足,自古就有“野沃土膏,物产利浦”之说。清初台湾岛上人口不多,故台湾粮食……
欧允这次来台极不顺利。还是在20年前,他父亲欧予与其好友崔元就定下了娃娃亲,商定了崔元之女准娘以后嫁给欧允,欧家通过媒婆给崔家送去了礼盒和婚帖现据等,这事就算是这么定下了。可后来不久,父亲欧予带着他们一家三口回了福建龙溪,一住就是20年。现在欧允已经长大成人,欧予就决定跟儿子一起到台湾来,把儿媳妇准……
这几天陈瑸的心情一直烦躁不安,台湾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这在以往任何一年都是不曾见到的。在来台湾之前,他就开始收集台湾的有关情况,尤其是台湾的气象信息。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这样就有可能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因为台湾在海的中间,气候特征是他重点了解的内容。 台湾岛南北狭长……
到台湾以来,陈瑸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会民变不断?前面发现了不少问题,都得到了纠正,比方说税赋问题。但最近一段时间他跟刘五哥、林伯到高山族人居住的地方走访了解,跟台湾的民众交流多了,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官府对土著的态度出了问题,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导致民变不断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台湾……
考虑到在台湾任职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康熙皇帝曾特令在台任满三年即擢升。过去在民间有这么一说,“三年官,两年满”,许多清朝驻台官吏三年一换,他们实际上无心问政,大多官兵勾结,官匪勾结,欺压百姓,捞取民脂民膏,把任职台湾当作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摇钱树。天高皇帝远,台湾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不少贪官污吏的“避……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陈瑸补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正月,陈瑸再次调升,升刑部山西司员外郎,级别升至从五品。 陈瑸初原本以为在朝廷当官只要自己努力、勤奋,到了一定的时候皇帝一定会提拔的。自己在古田当了两年的知县,又在台湾当了两年的知县,现在官升五品,说明自己的努力朝……
陈瑸在台湾的政绩一直在朝廷里传颂。李光地早在陈瑸任古田知县的时候就对陈瑸的清廉和执政能力倍加赏识,陈瑸到了台湾后又深受台湾人民爱戴,离任时万人相送,三呼“青天”。李光地老家在福建,常常能够听到来自福建的消息,对陈瑸的政绩简直称奇,曾不止一次交章保奏,向康熙皇帝推荐陈瑸。 康熙时期有个规定,四品以上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陈瑸这一次是真的尝到了上青天的滋味。四月从北京出发,所经之地或荒山绝壁,盘路一线,险不可言;或水路处处皆滩,急浪漩涡,让人晕眩。途中忽而大雾迷路,不敢投足,忽而雷雨交加,脚陷泥泞。一次还亲眼看见前面马夫跌倒,坐骑失足摔下山涧,无不惊讶。再加上卫公逝世之事心情一直不好,陈瑸可谓一……
陈瑸一行匆匆回到雷州东湖老家。 进门的时候陈瑸正好碰见吴秀珠端着一碗中药走过堂屋,秀珠抬头看见丈夫,忙喊道:“他爹,回来了?” “哎,回来了。我娘呢?娘怎么样了?”陈瑸急促地问。 “在里面躺着,刚睡了。”秀珠朝厢房里努了努嘴,小声说道。 “听说她病了,没事吧?”陈瑸边走进房边小声问。 “不碍事,好多……
这一天早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已赶到乾清宫面见圣上。 “皇上驾到!”李德全喊道。 “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臣跪拜,口里喊道。 “众爱卿平身。”康熙皇帝神采奕奕地坐上龙椅,向众大臣挥了挥手。 “谢主隆恩。”众臣起立。 “众爱卿,今日有谁要奏?”康熙问。 “启禀皇上,微臣有本要奏。”刑部左侍郎张廷玉上前……
这一年的四月,陈瑸带着仆人林伯从北京出发,一路上千山万水、千难万险走了两个多月,七月到了厦门。十五日自厦门开船,二十日抵达台湾,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兼理学政加一级。 陈瑸再次抵达台湾的时候,这时台湾的“番民”正在聚众闹事,有的拿锄头,有的握扁担,要去砸烂知府衙门。可这时一个人站了出……
张伯行到江苏当巡抚不久就遇上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科考舞弊案件——江南科考案。 这一年的江南秋闱在江苏扬州如期举行。十月二十日,江南乡试在扬州发榜,榜一公布就引起了江南学子的强烈抗议。原来,中举的秀才有13人来自苏州,其中多为巨富盐商的子弟,而有些人文采低劣是众所周知的,个别人甚至识文断字都有问题,根本不……
听说陈瑸大人又来台湾了,刘阿妹心里抑制不住激动。那天,刘五哥正好回家来了,刘阿妹就问:“哥,听说陈大人回来了,是吗?” “哪个陈大人?”刘五哥装糊涂,反问道。 “还有哪个陈大人?陈瑸陈大人呗,他又来当知县了?” “那你去县衙找他呀。” “哎,哥,你是不是见过陈大人了?” “没有,陈大人早就回京城了,……
最近一段时间陈瑸心情一点都不好。从再次登上台湾岛,当上台湾道开始,他的心理感受是极为复杂的。每每看到衙门的房子、屋里的陈设,他就本能地想起老太守来,那是他心中的偶像,是心里的一座丰碑。老太守卫南村已经去世两年了,现在自己成了太守,重任在肩。过去在台湾,任何大事情后面都有老太守支撑着,他干起事来从没有……
一天,差役来报,说门外有一民女求见。 陈瑸说请她进来。对于台湾百姓,只要说要见陈知府,陈瑸从来都是满口答应。陈瑸觉得这是好事,百姓要见你是百姓心里有你,是百姓有事需要你,也就说明百姓对你这个知府认可,所以陈瑸从不拒见任何台湾百姓。 “民女拜见知府大人。”进来的是刘阿妹,她一身高山族姑娘打扮,头戴插满……
这件事情过后,陈瑸发现了一大问题,台湾人太迷信了,迷信得过分,迷信得离谱。自古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瑸一直是沿着这个理想走过来的。在他心中,儒教才是根本、正宗,当然他也有敬畏神灵的心理,但不像台湾民众什么都信。其实他也不反对别人信什么,心中有神灵就有敬畏之心,就不会肆无忌惮,可像……
江南科考案虽然被康熙皇帝亲自澄清了,但围绕着这起案子的调查,反映出了朝廷各种势力的较量和厮杀。 康熙帝将此案先后交由尚书张鹏翮,总漕赫寿,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审理,每次都是一个汉臣一个满臣,看上去好像非常公正,实际上,这些钦差都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当张鹏翮的儿子没有出现的时候,除张鹏翮外,三大钦差都是袒……
陈瑸一直在为解决台湾积累已久的问题殚精竭虑。在农业生产方面,过去台湾本土耕种比较原始,有的地方还是刀耕火种,陈瑸就从内地引进了耕牛,引进了粮食品种,引进了内地先进的耕作方式,兴修水利,又教当地土著居民怎么开垦耕耘,怎么养禽圈畜,开垦荒田,以尽地利;严禁科派,以纾民困;弛铁禁,以利农田,使台湾的生产水……
还在皇上没有特旨擢升陈瑸为偏沅巡抚的时候,江苏巡抚张伯行又一次想起了陈瑸。那时正好江苏布政使缺员,张伯行就上奏皇上,举荐陈瑸来接任江苏布政使。可皇上并没采纳,而是提拔了湖北按察使牟钦元就任该职。皇上确定了的事情,做臣子的只有无条件服从。 可不久,张伯行的麻烦就来了。张伯行发现新来的布政使牟钦元有私通……
陈瑸一直在想,台湾要长治久安光靠朝廷派人来是远远不够的,治理台湾还要有台湾本土人的参与。最理想的是,朝廷的官员和台湾本土的官员共同治理台湾,台湾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为此,他在台湾期间有意培养了一批本土的人士参与台湾的管理工作,提拔了一批后起之秀进入台湾官场。 最典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五哥,还有一个叫……
这一年的四月,陈瑸接旨后赶忙交接完台厦兵备道事宜,带着长随林伯、任重还有刘阿妹乘船驶过台湾海峡,跨过福建仙霞岭,前往偏沅赴任。 任重重新回到陈瑸身边完全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林伯跟刘阿妹结婚之后,陈瑸就打算让他们俩安安心心过日子,就写信给儿子,让他们再找一两个人来给他帮忙。老二居诚正在寻访,任重知道了……
到偏沅两个月了,陈瑸想到要把妻子吴秀珠接来,这是他早年的承诺,是他的夙愿。还在自己没有步入仕途的时候,陈瑸就跟秀珠说,以后自己真要当了官就一定带着她一块出去,夫妻二人同甘共苦,相互照顾。可是,陈瑸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做。初到古田的时候,因为路途遥远,考虑带着秀珠会让她吃苦,也因为家里需要秀珠留下来,所以……
趁着这次进京的机会,陈瑸有一事要求与他同年考试中了状元的胡任舆(康熙三十三年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任会试同考官)帮助,请这位天下第一文豪为自己的恩师吴马期先生撰写寿文(纪念文章)。在老家,陈瑸尊敬老师是出了名的,一生对老师敬之如父,逢年过节经常拜望先生,平时偶尔路过先生家门,也必下……
当巡抚的权力很大,一个省的人财物等全操控在巡抚一人之手。后来,闽浙总督届满,康熙又命令陈瑸兼任闽浙总督,官升正二品,可见康熙皇帝对陈瑸是何等信任。一般情况,总督多控制在满族贵族之手,很少有汉人担任,陈瑸成了一个例外。这个时候,闽浙一带行政、军事大权全由陈瑸一人承担。如何用好手中这个权力,陈瑸有他自己……
巡抚也好,总督也好,每年年底或者来年年初,陈瑸总要回朝述职,面见圣上。 这一年,陈瑸照例回到京城向皇上述职,皇上听了陈瑸的述职,问道:“福建有加耗没有?” 陈瑸回答道:“回皇上话,台湾三县无之。” 皇上又说:“火耗尽禁,州县无以办公,恐别生弊端。” 皇上说的是实情,在硕大的一个中国,总督衙门、巡抚衙……
满保在闽浙总督的位置上已经干满任期了,回到京城去面见皇上。 “你觉得闽浙总督由谁接替最为合适?”听完了满保的汇报,康熙问满保。 “微臣以为,闽浙总督非陈瑸莫属。”满保毫不含糊地回答。 “哦?何以见得?”康熙有些疑惑。在当下官场,总督和巡抚总是很难相处的,噶礼和张伯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没想到如今满保却……
在开发台湾的策略上,陈瑸认为,一要开禁,二要从大陆移民拓垦台湾荒地。陈瑸说:“台地尤宜谷之地也。按北路诸罗县属二千三百余里,南路凤山县属六百余里,台邑中路东西五十余里,其间旷土尚多,弃之可惜。漳泉等郡民居仅一水之隔,应广为招徕,以闲旷之地处之,使之畊食凿饮,安居乐业于其中。”另一方面,陈瑸又主张维护……
陈瑸在闽台地区的治理成绩斐然,一方面他自己一身清廉,始终把“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作为他为官的戒律,不取百姓一分一毫,并通过“率之以廉”来影响周围的官员,是为表率;另一方面,他是典型的能员,善于深入民间,体察下情,适时治理,特别在施政时有意发展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闽台地区的社会风气,留……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初三,一代清官陈瑸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噩耗传来,康熙皇帝极为难过,眼泪夺眶而出,连连喊道:“陈瑸好巡抚,甚为可惜!甚为可惜!” 康熙痛哭了好一阵,他为失去了一位有操守、有能力、能替皇帝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而痛心。他一向倡导为官清廉,而让他最佩服、最疼爱、最器重的就是这个……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