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历史随笔 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 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本书是作者自2006年以来所写的十八篇明朝历史随笔的集结,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 一个朝代,凡君子在政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则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若小人当政,则国衰民弱,生灵涂炭。 作者认为明朝后期政治之所以衰败乃至亡国,就是因为朝廷中君子见离,小人多如过江之鲫之故。
作者简介 熊召政 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 已出版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中短篇小说集等多部。其诗歌及散文随笔多次获各种奖项。197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从1993开始,历经十年潜心创作…… 序言 我曾写过一本明史札记《读了明朝不明白》,与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撰写的《读了明朝就明白》一起,于2006年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印行。单看书名,会以为我故意和王先生抬杠,其实不然。我与王先生是忘年交,数年来向他请益颇多。两个书名闹别扭,原出于我俩的一次笑谈。明代乃集封建王朝之大成,读其史籍,研判人事,常…… 朱元璋与农民 皇帝为何像一名乞丐? 洪武三年(1370)六月的某天晚上,南京城东面的皇城中,只见守城的锦衣卫校尉打开中门,一群穿着麻衣草鞋的男女自门中走出。打头的一个人身材粗壮,五官长相虽说不上丑陋,但绝对怪异,一双眼睛厉于鹰隼,虽在三伏天,盯你一眼也会让你不寒而栗。 这个人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今天的打扮,…… 朱棣与北京 一切大火引发的迁都争议 永乐十九年旧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朱棣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地震、灾害、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上…… 从剃头匠升官谈起 骤升与屠杀:朱元璋的喜怒无常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裁缝庖厨、医卜车夫,一应杂役应有尽有。据吕毖《明朝小史·洪武纪》记载,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职称就叫“整容匠”。这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 君子与小人 文人无行,自古到今,似乎成了确论。击鼓骂曹的祢衡、以醉酒为平生快事的刘伶,都是“无行”的代表。弥勒佛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我想,事在人为,什么样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世上先有难容之人,尔后方有难容之事。若把人扒堆儿,最难容的人大概就是文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文人中的君…… 两个孝子,一场悲剧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的《临江仙》,想必所有的三国迷耳熟能详。我十一岁时读这首词,内心便受到感染,产生难以排遣的惆怅。后来,当我第一次坐上渡船行驶在长江上,便禁不住吟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到词的结尾“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 只有疏狂一老身 研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朝代是福气,头上戴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杜甫说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其意很明显,道的是李白不合时宜,世人都不喜欢他,必欲诛之而后快。其实,杜甫言过其实,李…… 大笑大笑还大笑 来自魏忠贤的构陷 天启五年(1625)四月的某一天,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将大理寺丞徐大化找到自己的值房面授机宜。要他借熊廷弼案,对杨涟、左光斗等六人实行栽赃。当天晚上,徐大化就写出弹劾杨涟等六人的奏章,第二天送至御前。 魏忠贤本是河北肃宁县一个混混,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因赌博输得精光,竟到了上无片瓦…… 生不逢时王阳明 寻山到山寺,得意却忘山。 岩树坐来静,壁萝春自闲。 楼台星斗上,钟磬翠微间。 顿息尘寰思,青溪踏月还。 这首诗名《香山》,作者王守仁。 说起王守仁,明朝之后的读书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世人都知道他是学问大家,其阳明心学不但成为明朝晚期士人不可或缺的思想读本,对明之后的中国,亦影响甚巨。他的著作,蒋介…… 女人与政治 皇帝的女人 一位史学界的前辈,曾对我说,他准备写一本《性与中国皇帝》的书,专谈皇上的性事对政治的作用。这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因为这方面的事例,在中国皇帝中不胜枚举。 张贤亮先生的大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失为一部名著。借用他的题意,则性事与爱情的演绎,女人与男人两相吸引,都不可或缺。政治与性,本是…… 座主 座主和门生 明代的座主,是一个颇有份量的名词。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的晋升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途径。今人往往按现代的观点,对科举制度大加挞伐,窃以为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中国的政治,从势豪大户的博弈转而有了一点“仕”的特点,实得益于科举。像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救时良相,皆出身平民,若没有科举,他们…… 大汉将军 拙著《张居正》中,写到李太后出紫禁城往昭宁寺敬香一节,有“大汉将军为前驱”之语。细心读者问我,何为大汉将军?他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官员? 明代的将军之设,比之今日要复杂得多。今日部队的将军,仅以上、中、少三级区别。虽海、陆、空兵种不同,但将衔统一。明代则不然,凡称将军者,须得看前面的定语,否则,很容易张…… 助情花 乍一听这个称谓,似应是花木的一种,其实不是,而是房中术的别称,或者说雅称。 所谓房中术,即男女性爱的学问。自春秋时起,代代都有人研究。但明代对于房中术的搜微探秘,可谓积前朝之大成。说到这个问题,不由我想起于嘉靖二十年十月十九日发生的一宗震惊朝野的谋逆案。 宫女谋逆 当日夜里,世宗皇帝住在曹端妃的居所…… 灯节 灯节的来历 中国人喜欢热闹,最热闹的方式莫过于过节。老百姓口头语“看他家热闹的,像过节似的”,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前几年各地兴起了一股节庆之风,什么牡丹节、石榴节、民歌节、赛马节、风筝节……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节庆的目的,本是为了纪念和娱乐,但现在的节有些变味了,都成了贸易招商会,应了那句话“文化搭…… 木主 洪武初年的某一天,朱元璋视察南京太学。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因此明朝历代皇帝都重视太学的建设与教育。在太学的讲坛上,除了太学本身的教授,有时皇帝还亲自讲学,至于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堂官中学养深厚者,更是太学讲席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一天,朱元璋视察太学,除了审查讲义、了解生员学习起居情况,还有一个重要…… 丽江与木氏家族 木府:云南三大土司府之首 大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一个名叫木公的诗人,在丽江城中的制高点狮子山上,目睹脚下大片大片匍匐着炊烟的苍苍青瓦,以及家家门前流过的清清雪水,他或许想起了南宋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抑或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张居正是权臣吗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问世之后,张居正这个名字逐渐为世人熟悉。其实,这个名字在历史学界从来都没有被忽略过。褒奖他的人很多,反对他的人亦不在少数。自他死后四百余年,对他是非功过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攻击他的人,说他是“权臣”、“贪官”,赞扬他的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明代留下许多令人不明白的问题,…… 帝王师张居正 上海辞书出版社将要出版《张居正讲评论语》这本书,我听后稍感诧异。因为在我对张居正的研究中,无论是他自己的书信奏疏,还是《明通鉴》、《三编发明》这样的史书,均不见对此书的记载。询问编辑,告之所据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的海内孤本,心下更为称奇,即请求编辑将书稿寄来一阅。读其讲评章句,乃张居正语气无疑,典型的……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库。凡新科进士选拔进来,当了庶吉士,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为朝廷重用。明代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出身。张居正当庶吉士两年时间,大量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两年以后他就有了一个实际的官职——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类同于朝廷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