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边防军人,他们的身后是中国!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主任程坚作序推荐! 边防军老兵亲身讲述,揭开西藏边防军生活和战斗的神秘面纱 他们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执行任务,遇到怎么离奇和不可想象的事件,在敏感区域执行任务有何秘辛,如何与藏独分子、回窜分子进行周旋?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在“生命禁区”为国戍边,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塌方泥石流、雪崩、心灵荒芜以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对内地官兵来说,上西藏躺着就是奉献。
序一 本书的作者是我的老领导,在“兵之初”“官之初”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我受到过他丰富政治工作经验和宝贵驻疆戍边精神的影响,那一代军人忠诚坚守、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足迹令人敬仰,使我深受教益。老领导退休后,满怀对军队、对西藏、对战友的热爱和深情,革命精神不减,勤奋笔耕不止,把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历程整理成本…… 序二 在“第二故乡”磁场的引力下,两天来,全神贯注地读完了老战友刘洪光这部从合肥寄出的新作书稿。我珍重地轻轻放下手中这本厚厚的书稿,却怎么也放不下心中那当年风雪弥漫的边关,放不下那群戍边官兵和他们中间发生的一个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它像过电影似的在我眼前闪现,进而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浪涛,冲刷、撞击、震撼着我…… 第一章 我的班长我的班 “丁零零。” 那部安放在我老家的全村子里的唯一老式公用电话突然铃声响起,我漫不经心拿起电话,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那头传来,原来是在乡里工作的一位亲戚接县征兵办通知,称驻藏征兵部队因故需要临时补充一名兵员,问我是否同意应征。我不假思索,欣然答应。 我出生在陕北革命老区,从小仰慕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的军人形象…… 第二章 精神的无穷力量 兴致勃勃踏上边防,一路过来不经意间发觉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高原上所到之处铁皮屋顶比比皆是。无论兵站、部队营区,还是地方单位,只要不是帐篷,几乎千篇一律为铁皮屋顶。在太阳照耀之下,银光闪闪,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当地不能生产预制板,只好用木板封屋顶,上面镶着铁皮,防腐防漏,保护房屋;铁皮油桶随地堆积。青藏…… 第三章 在连首长身边的那些日子 连队点名刚刚结束,尚未与班里的新老战友推心置腹话别,杂务班文书、卫生员面带微笑,破门而入。 老兵钱义财明知故问:“乖乖,做啥呢?要逮人了。” “给小刘搬东西。”文书气喘吁吁地说,并冲着我,“小刘,把东西收拾一下,今晚到杂务班睡觉,床铺都留出来了。” 指导员宣布完连队决定,前脚刚跨进门,后脚就进来搬铺…… 第四章 边防连队生活一瞥 自打上了青藏高原,单纯计划经济带来的萧条无处不在,尤其日用品极度匮乏。每到一处,商店门可罗雀,低矮的土坯房子,破旧不堪,窗户不明,电灯不亮,黑咕隆咚,货架上稀稀拉拉摆放着一些供当地藏族群众购买的诸如砖茶、肥皂、毛巾、罐头之类的日用品,而且凭票、凭条子供应。售货员打着深长的哈欠,悠闲自得地蹲在火炉旁边…… 第五章 在武工队的岁月 严冬来临,连队同往年一样将派出一个排的兵力,亦称“武工队”,轮流到风雪弥漫的拉嘎驻防半年。今年,轮到三排了。邓连长率部队执行任务回来,人员休整、工作衔接好后,又着手进驻武工队的繁忙准备。 初来连队,经常听到老兵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武工队的各种趣闻,觉得十分蹊跷。武工队,多么熟悉的称谓。小时候,在电影、小…… 第六章 从战斗队到生产队 从武工队回到连队归建,里孜谷地渐渐褪去冬日一抹枯黄的色彩,70年代第一场细雨翩翩而至,草原逐日变绿。 桀骜不驯的狂风喧嚣了大半个年头突现疲软,从早到晚,微风拂面,凉爽宜人,仿佛刻意为战友们洗去严冬留在身上的尘埃和污垢。大家急不可待纷纷瘦身,毅然脱掉臃肿的棉衣、棉裤,留住绒衣,不失潇洒地竞相享受这一纵…… 第七章 在西藏人民中间 转眼之间到了收割的季节,青稞地里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不巧,收割机歇菜了,一时难以修复。全连上下摩拳擦掌,决心首战告捷,展现连队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青稞开镰的前一天下午,突然传我到连部开会,接受“支农”任务。同行的还有四排季排长,炊事班副班长安秀康,四班战士周得茂等四人,组成军宣队,季排长…… 第八章 连队建设波浪式前进 沿着老路策马扬鞭向昂仁县方向挺进,三人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谁都不肯开口说话。半年多来,与藏族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感情。虽然牧区气候寒冷、生活艰苦,内心却弥漫着不舍的情结。是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藏族同胞,就不会缺少温暖。此时此刻,领悟到人世间人与人的情谊比什么都珍贵。 一路迎着…… 第九章 重上仲巴边防 营长、副指导员从扎东汇报回来,带回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一纸调令,团政治处决定调我到组织股工作,任见习干事。全连上下并未感到惊讶,之前早有传闻,由于患重病住院,传言未能变为现实。 当日晚,营长传我到连部,正式宣布团机关的决定,并对我今后走好人生每一步语重心长地指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句句话耐人寻味。 春节过后…… 第十章 血肉之躯震妖魔 离开仲巴前线,边防的一切如影相随。五年艰苦的边防生活让人感慨万千,倍感纠结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像一只桀骜不驯的怪兽,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倒下。用战士们的话说,叫作:“活着的艰难和死的容易。” 雪崩为边防部队最凶恶的敌人。从6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每隔两三年都有一些战友在雪崩中遇难。 1973年初春,…… 附录一 边防新观 惠碧成(团原副政委) 回忆,是对往事的复制,也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拜读老战友的这部新作,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它又将我带回到那个魂牵梦萦、激情似火的年代。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本书描述的人和事虽然距时代的列车渐行渐远,但是圣洁的雪山、忠诚祖国的信念、献身边关的精神将会成为铸造民族魂魄的基因…… 附录二 扎东,心中的丰碑 遥远边陲一座城, 不见马路不见灯, 红男绿女尔何在? 六成是咱解放军。 清晨军号划长空, “一二三四”冲云霄, 军营男儿练兵忙, 杀声阵阵士气旺。 茫茫沙海吻军营, 终年风沙愁煞人, 驻地拔海四千七, 缺氧不缺精气神。 啃干菜呀泥土房, 四季身上裹棉袄, 牛粪烤火油点灯, 官兵一致…… 鸣谢 退休赋闲在家,与久别重逢的老战友聊起当年戍边往事,大伙依然记忆犹新,谈兴甚浓,始终意犹未尽。深深感触到,对边疆的那份感情历久弥坚,永远难以割舍。虽然年事日高,但十分怀念那段艰苦生活的岁月,便萌生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的念头,至少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从中得到启发,有一个正确的做人做事方式。 2012年决意重新……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