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谈哲学、美学和思想史; 还有力图解决精神危机的社会关注、人文关怀。 很多思想和言论对于当前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90年代,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李泽厚仍在言说,仍在对话,他的思想葱茏、日新,他的哲学蓬勃、自生。 本书为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全面梳理了李泽厚90年代的思想,有助于当代人了解90年代思想界状况和李泽厚思想的发展。
序 承中华书局雅意,得此合编《对话集》。说明三点: 一、均系发表过的答问、访谈、对话,未加改动。标题为原编者所拟,亦不变更。 二、《与刘再复对谈》,未能全部收入,收入者亦多删削,原因“你懂的”。同此,各卷被删削处不再恢复。 三、《哲学登场》两本合为一册,《附录》略有迁移增补。 覆瓿旧谈,居然再现,重复唠…… 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1992) ——答香港《信报》记者张一帆问 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1992) ——答香港《信报》记者张一帆问 张一帆(下简称“张”):你曾被世界上不少著名学者誉为中国80年代的思想启蒙家,是80年代的梁启超,你对自己有一种怎么样的历史使命感? 李泽厚(下简称“李”):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很高兴,我不愿意掩饰。另一方面也感到不敢当。 这个说法……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1994) ——与杰姆逊的对谈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1994) ——与杰姆逊的对谈 刘康(主持人,以下简称“刘”):今天的对话,在当代世界两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间进行。两位都是美学与文化批评领域里的杰出学者。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教授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亦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他1985年在北京大学任访问教授…… 哲学是一种视角的选择(1994) ——与梁燕城的对谈 哲学是一种视角的选择(1994) ——与梁燕城的对谈 梁燕城(下简称“梁”):这次对话主要围绕你的哲学系统。你的哲学很重视“主体性”这个观念。根据当代不少学者的批判,主体性基本上是从现代文化里面产生的范畴,假设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这是很受现代文化的框框所困住之概念,特别是启蒙运动之后,这个主客之分更…… 文化心理结构与心理文化结构(1994) ——与高建平的对谈 文化心理结构与心理文化结构(1994) ——与高建平的对谈 高建平(下简称“高”):李先生,很高兴能在斯德哥尔摩见到你。最近,我读了你的《我的哲学提纲》,又重读了你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这两本书启发我思考了不少问题。我想乘这个机会,请你对你的一些哲学概念作进一步的说明和澄清。你在《哲学答问录》中提到…… 美是自由的形式(1994) ——与高建平的对谈(续) 美是自由的形式(1994) ——与高建平的对谈(续) 高建平(下简称“高”):很高兴能在北京再次见到你。上次在瑞典,你谈了一些哲学方面的问题。这次希望能听你谈谈美学。我最近读了《美学四讲》和《华夏美学》两部著作。我认为,这两部著作是对你几十年美学研究成果的总结。这两部著作似乎不如你早年的一些美学论文…… 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1994) ——与王德胜的对谈 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1994) ——与王德胜的对谈 王德胜(下简称“王”):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这一变革、转型,清醒、准确地认识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景观,就显得非常必要。最近两年中,你一直在国外讲学、从事研究工作,这就使你有可能从一…… 美学——中国人最高的境界(1994) ——与王德胜的对谈(续) 美学——中国人最高的境界(1994) ——与王德胜的对谈(续) 王德胜(下简称“王”):最近几年中,你很少专门进行纯粹的美学研究,而是转到了哲学领域进行学术研究。不过,这里,我仍然想向你提这样一个问题:这几年,你在美学问题上有何新的思考、新的想法? 李泽厚(下简称“李”):应该说,基本上没有。在我写…… 治学之路:微观宏观之间(1994) ——与丁一川的对谈 治学之路:微观宏观之间(1994) ——与丁一川的对谈 丁一川(下简称“丁”):《原学》是一批有志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大陆青年发起创办的专业性学术连续出版物。从年龄层上看,作者主要由6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年轻学人构成,这一点与刚提到过的《学人》可能稍有所不同。依照你所提出的分“代”标准归类,后者的中坚……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1994) ——与陈明的对谈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1994) ——与陈明的对谈 陈明(下简称“陈”):在《原学》上看到你的声音又在国内出现,十分高兴。但是,我们又觉得这种声音十分陌生,好像你也要加入到复兴朴学的大合唱中去了。我们认为在今天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建立谨严的学术规范是必要的,但面对现实,经世致用也同样应该提倡。比如…… 如何活:度与情(1995) 主持:何兆武 地点:清华大学校外某饭店 时间:1995年3月22日,下午2点半至5点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前段时间有记者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说我现在要慢慢地淡出。 何兆武(以下简称何):淡出? 李:哈哈哈。淡出,电影里面的“淡出”,退出舞台了。该他们登场了。(众笑) 何:…… 中国是从前现代进入到现代(1995) ——与中山大学教师的对谈 中国是从前现代进入到现代(1995) ——与中山大学教师的对谈 李泽厚(下简称“李”):最近几年流行的一个题目是“回顾二十世纪”,我和刘再复在香港出了一本书也叫《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就是想回顾一下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一些经验教训。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也包括哲学方面的。“哲学…… 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1995) ——答中山大学学生问 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1995) ——答中山大学学生问 学生:请你谈谈你对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看法,应发挥什么作用?有可能发挥什么作用? 李泽厚(下简称“李”):什么是“哲学”?这个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词汇便值得研究,里面问题很多,我认为中国没有西方那种哲学。哲学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很大,…… “我的书是给人以启发的”(1998) ——与陈年、柯凯军的对谈 “我的书是给人以启发的”(1998) ——与陈年、柯凯军的对谈 问:你好!能和你这样面对面地交谈实属机会难得,而且在我们也有一种很荣幸的感觉。因为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中后期以及90年代初上大学的人来说,记忆中的李泽厚几乎就是80年代中国文化界的“巨头”式人物了,1994年《李泽厚十年集》出版后在各大…… 伟大的真理就是简单的(1998) ——与北大学生的对谈 伟大的真理就是简单的(1998) ——与北大学生的对谈 学生:这些年你一直在国外,国内很多年轻人都特别关心你的行踪和学术走向。 李泽厚(下简称“李”):真的吗?我都怀疑你们这一代人根本就不知道我是何许人也。 学生:这不可能。坦白地说,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对你的著作和思想还是很重视的,我们屋里有个人是学…… 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1999) ——在《文艺研究》座谈会上的对话 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1999) ——在《文艺研究》座谈会上的对话 李泽厚(下简称“李”):我不准备讲什么,主要是和大家见见面,很多朋友,10年没有见面了。我也好奇,想看看现在的中国美学和艺术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我离开美学已经10年了,出版了《美学四讲》以后,就基本上没有再搞美学,不了解美学的情况…… “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1999) ——与呼延华的对谈 “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1999) ——与呼延华的对谈 呼延华(下简称“呼”):在《己卯五说》中,你首先拿近年来极力鼓吹“儒学三期说”的杜维明开刀,并提出了自己主张的“儒学四期说”,这样作为你认为的一本极重要的书的开头,意旨是什么?你反对杜维明“儒学三期说”的学理依据是什么? 李泽厚(下简称“李……
精彩评论